29.3.15

1981+34=2015



























無三不成幾
活了數十年
只響往簡簡單單的生活
包括生日
不需要大排筳席大魚大肉
感恩一家人齊齊整整就心滿意足
今年是有特別意思的一個生日
不單有我最喜愛的芝士蛋糕
還有一份無價的禮物
多謝老婆
我生日願望只有一個
我身邊所有人都平平安安快快樂樂


26.3.15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這是一則近來在朋友圈中被無數次轉發的微信,它引發了許多網友尤其是為人父母者的無限感慨,甚至心痛。一位爸爸就說:“僅看到這句話,胸口就好像被什麼東西撞了一下,真的,我突然發現,和孩子在一起的親子時光真的太少了!”

作為父親,寶貝的第一聲啼哭、第一次微笑、第一次走路、長出的第一顆牙齒,你是否見證了?在寶貝成長的過程中,你是否分享了他們的喜怒哀樂?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你是否會及時出現?其實,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爸爸口袋裡鈔票換來的禮物,還有你對孩子的精神影響。

孩子畫的“快樂時光”裡沒有爸爸

“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平日工作緊張而又忙碌,陪孩子的時間真是少之又少……”說起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市民王先生不禁發出了一聲感嘆。37歲的王先生在一家金融機構上班,常常是早上出門前孩子沒醒,晚上回家時孩子已睡。用他自己的話說,女兒快6歲了,馬上要升幼兒園大班了,可他親自接送孩子的次數,五個手指都數得過來。好不容易送孩子一次,還走錯了樓層,找錯了班級。

雖然每次看到女兒渴望陪伴的眼神時,王先生的心裡會感到愧疚,可轉念一想自己也是為這個家奮鬥,愧疚之情便減輕了。可是前兩天發生的一件事,卻讓王先生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六一要到了,女兒的幼兒園讓每個孩子畫一幅名為’快樂時光’的畫,就是這幅畫讓我的心裡難受了很久。”他發現這張畫上,女兒畫了自己、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和姥爺,大家站在一起喜氣洋洋的,就是不見爸爸。“我心裡十分好奇,自己哪兒去了?”第二天王先生特地推遲了上班的時間,等到女兒起床後仔細地詢問。沒想到,女兒揚起小臉堅定地說:“玩的時候我最快樂,平時都是媽媽他們陪我玩,陪我去遊樂場。每次週末出去玩,爸爸都說忙,要加班,我的快樂時光裡面沒有爸爸。”聽完這番話,王先生的心裡感覺酸酸的。從女兒稚嫩的話語中,他明白了,在孩子心中,爸爸就是個名稱,從女兒出生到現在,自己陪她的時間太有限了。

王先生突然想起,6歲的女兒經常習慣性晚睡,其實,她是為了等自己回來後親親她。王先生心裡隱隱有些痛。他不禁開始反思:自己真的忙到沒有一點時間去陪女兒嗎?

你有多久沒有陪孩子了?

近日,記者隨機對30位爸爸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為“你每天都會陪孩子嗎?”通過調查發現,每週陪孩子的時間少於5小時的爸爸達50%,每天都能陪孩子的爸爸只有20%。30位爸爸中,多數人都意識到自己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而且,多數爸爸不清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真正需要什麼,所以,能主動改變者不多。

當問及不能陪伴孩子的理由時,有的爸爸說,自己在外地工作沒有條件;有的爸爸說,自己工作忙總要加班;有的爸爸說,自己應酬多沒有時間;還有的爸爸則說,自己工作一天了,回家後需要看電視、上網來消除疲勞……

50%的爸爸每週陪孩子平均不足5小時

當問及30位爸爸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是多少時,竟然有50%的爸爸每週陪孩子的時間平均不足5小時。

李先生是名銷售人員,6歲的女兒每天都由妻子照顧著。“當初選擇做銷售,就是為了讓她們娘倆生活得好一些。”可是李先生卻發現,如此一來,自己每週陪伴女兒的時間太少了。平時要應酬,週末有時還要加班,即使不加班也窩在家裡不想動。“我仔細算過,每周和女兒相處的時間加起來不足5小時。”現在,女兒似乎和他越來越疏遠了。

30%的爸爸回家後上網娛樂

調查結果顯示,30%的爸爸們回家以後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看電視和上網。對於他們來說,在家看電視、上網玩遊戲等娛樂活動更有助於釋放壓力,調節情緒。此外,還有極少數的爸爸會把工作帶回家完成。

對於兒子已經上初中的劉先生來說,家中經常出現的情景是自己上網、兒子復習功課。有時兒子學習結束後,希望能跟自己切磋一下棋藝,或是聊聊天,但時常會被劉先生不耐煩地拒絕。“總覺得自己在單位工作一天了,回家希望上網來放鬆一下,雖然過後也覺得該多陪陪孩子。”

20%的爸爸下班後回家陪孩子

當然,還有20%的人屬於標準“好爸爸”。他們會選擇回家後耐心地陪伴孩子。他們會在晚飯後到寶貝睡覺前這段時間,玩點兒互動的小遊戲,或聽他們說說在幼兒園裡發生的趣事。當然,睡前故事也是親子活動中少不了的。

在銀行工作的張先生,平時應酬非常多。雖然不能保證每天都按時回家,可在張先生心中,自己每天最快樂的兩段時光,都和​​女兒有關。“一段是早上我送她上學的路上,一段是晚上我和她聊天的時候。”為了遵守同女兒的諾言,張先生無論碰上多麼重要的應酬,都會在晚上9點半以前回家,絕不錯過和寶貝的親子時光。

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

按照中國的傳統,一個家庭中,爸爸要“養家糊口”,所以男性的家庭壓力大,工作繁忙,加班加點工作,這導致了不能時刻陪伴孩子。而中國家庭中,媽媽則具有“相夫教子”的傳統責任,陪同和教育孩子也多數由母親負責。可是,爸爸在家庭生活中真的不可缺位,爸爸可以給男孩陽剛之氣,給女孩帶來安全感。

父親一旦在這種“互動”中缺席,無疑將孩子推到了一個只有母親的世界裡。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在情感關係上,將會更加依賴於母親,並視母親為權威,久而久之可能將父親置於備受冷落的境地。因此,爸爸教育的缺失會導致家庭關係的失衡。

“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無論爸爸們有著什麼樣的理由,都不能成為忽略孩子的藉口。天氣晴朗的時候,請爸爸帶上孩子去野外郊遊;雨過天晴之後,請爸爸帶上孩子尋找遠處的彩虹;孩子有心事的時候,請爸爸充當孩子的“知心哥哥”;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請爸爸為孩子重新樹立起丟失的自信。

即使你因為工作,無法日夜陪伴在孩子身邊,也請用另外的方式來陪伴孩子成長。比如,每天給孩子打一個問候的電話,發一條關心的短信,甚至在網上留言,交換只屬於你倆的秘密。孩子的成長轉瞬即逝,爸爸們千萬不要輕易忽略掉陪伴的時光。當然,能陪在孩子身邊,請盡量陪陪孩子。不論是對孩子還是對爸爸,這都是“最快樂的時光”!

(轉載)

後感:

   對於這文章我也會有相當的認同,在家父和母在子女中的地位也因相處時間而有所區別,以前老父為口奔馳,早出晚歸,教育子女的責任也落到母親的身上。直至後來得了重病,卧病在家,起初也有點兒不知怎樣和老父溝通,到他走了,感覺上自己做子女的關懷做得不夠,那種難過仍然揮之不去,只嘆時間不留人讓長輩知道愛之所在。

   供養子女,不是單單的金錢供助,身教也非常重要,子女是一張白紙,在頭十年他們肯接受或不自覺的影響是為重要,教導他們良好的價值觀、做人處世的樂觀態度等等,對之後青年的反叛期他們不再想受到約朿,其實只有短短十數年時間,出來社會面對各種前途難題,父母的自小薰陶其實是影響巨大,他們在面對人生的態度方向會在潛意識定下來。

   雖然,世上沒有必然,子女的人生待遇會因遇著甚麼人而改變,父母作為子女第一個也是永遠的導師,養不教父之過,品性是好是懷,我相信父母是會左右大局的。我們和子女的相處時間或許因現實而有所限制,但我一定會努力爭取溝通時間。我不會期望子女將來會有甚麼出人頭地、豐功偉蹟,我們能預料嗎? 我只希望他們在生命的洪流中,保持真我、懂得感恩、善良、樂觀,使他們明白去享受人生的高潮起迭,喜怒哀樂也應該有所得著,這才是處世的大智慧,快快樂樂地生活,任何時候都能樂觀面對才是人生的大贏家。


19.3.15

久違了...毛管戙





一套接近三十年前的漫畫
不論以前或現在看都是覺得充滿美感的設計
雖然我對動畫都沒有很大的熱衷
即使 "星矢" 冥王神話編或重新篇註的動晝系列
我都只是有時間才看
但這套 CG 電影由出 Trailer 開始就十分期待
如果是星矢迷
一定知道故事流程是千篇一律
但日本漫畫吸引人之處
是氣氛的控制
說真的故事這麼年我都不期望有新進展
因為我心目中的聖鬥士星矢已經完結
所有衍生的故事我都不感興趣也非原汁原味
而這套十二宮系列重新整理果然沒有令我失望
將電視版本濃縮為 90 多分鐘
我這星迷覺得取捨得十分恰當
電視版很多時都會拖時間
減去拖泥帶水枝節故事十分流暢
而值得一讚是聖衣設計的出場
以往都是聖鬥士揹著一大舊聖衣出場
而改為召喚出場
充滿靈性
車田正美不大喜歡畫頭盔
所以聖衣頭盔也因小宇宙發揮而作出改變
全 CG 製作的關係
由頭髮到聖衣質感到打鬥場面十分華麗
水準十分十分之高
人物和聖衣的設計也非常有現代感
每場打鬥或人物出場都有點 "毛管戙 "
對!....我要的就是這種熱血的感動了
久違了 ! 可以令我感動的動漫 !


推介度 : 

16.3.15

新年前後
依然沒有停下來執拾屋企
除了花費換置傢俬外
就是最費精神勞力去掉東西
其實花點時間家裡是可以騰出很多空間
另外不可有太 "念舊"的心情
應該掉的不要再回想剩下來的價值
掉棄不是浪費
而是令原有的空間更有效率
有時候不是懶得去掉
而是懶得去想這件物件有什麼價值
或者這是內心反射的回應
容許自己有些不必要的東西去填補內心的空虛
記得許多年前
從舊居用螞蟻搬家式將數百本雜誌移去新居
放了一段日子
問問自己去收藏這些舊雜誌的動機?
閒時又不會返看
弄得木架都變形了
動機何在?
於是的起心肝把它們癈紙回收
賣了 $100 也沒有
到了現在
我換掉家裡的東西
阿媽都是全部反對的
我雖然有點氣憤但必定是問心無愧
有紀念價值的當然要留
沒有用的舊東西留下來
只會變成負累
不懂得棄舊立新
給你住幾千呎豪宅也不夠
雜物滿屋的環境不會想逗留多點
更何況是自已的家呢

13.3.15

榜樣 教練 保姆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對父親來說,父親拿什麼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風度。

父親必須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一種質量,在什麼時候表現風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別人犯錯誤的時候,父親如何表現風度,這是帶給孩子內心的一種力量,也是帶給孩子的一個空間。

母親的情緒對于孩子來說意義更為重要。媽媽的性格與脾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媽媽性格溫和,孩子性情也趨于平和,內心世界穩定;媽媽如果性格暴躁、喜怒無常,孩子也心浮氣躁,遇事情緒化,做事容易諸多不成。所以,控制情緒是做現代媽媽需要學習的重要一課。

媽媽要學的第一個字是“虛”
很多媽媽很精明,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問題,而且忍不住很快就要指出來,這不是母親的內涵。在看到自己孩子優缺點的時候,做母親的都不要立即就反應出來。為什麼不要動,因為孩子需要空間去自己成長,母親隨意而過多的評價,往往使孩子喪失內在的動力,而更多在意母親的反應。

有的家長很納悶,孩子在別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媽媽就變了另一個人似的,變得急躁又不可理解。為什麼這樣,可能就是這個“虛”沒做好。做不到不露聲色、不能夠虛下來的母親,無法給孩子的情緒提供一個空間。孩子的情緒得不到母親情緒的包容,要麼變得謹小慎微,要麼對抗性強,親子關系難以順暢。

媽媽要學的第二個字是:“弱”
母親在孩子面前要學會示“弱”。強勢媽媽的孩子很難自信,孩子的自信會在媽媽一直強勢的狀態裏一點點削弱。能夠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親,實際上是通過示弱實現對孩子的托舉,孩子的內心會因此逐漸自信而堅強。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就要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凡是對孩子一直強勢的父母,實際上是在壓制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媽媽要學的第三個字是:“柔”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個母親真正的教育力量在於“柔和”。你會發現,越柔和的母親,有時候帶動孩子的能力越強,越是扯著嗓門整天對孩子叫嚷的母親,則往往難以勝任真正引導和帶動孩子的重擔。

每位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習,但是,家長的心態應該放在哪?請千萬不要急著報班、著急找家教、著急找一些方法層面的東西來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

家庭教育重在養,而非在教。我們需要特別解讀以下兩個字:一是心,二是情。教育需要有情有禮,這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必須遵守的原則。教無定法,對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以及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需要的方法肯定是不同的。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原則需要注意,那就是要有情有禮,情在禮的前面。

現在家庭教育的現狀是什麼呢,有情無禮。家長愛孩子的時候愛得沒邊,關心孩子的時候,連孩子的襪子都要給他穿、給他洗(已經足夠大的孩子)。這叫愛嗎?這個情已經失去了教育的價值。

另一個現狀是有禮無情,尤其是家長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沒有感情鋪墊。任何層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給被教育者傳達教育者本身的真實的內在情感。感情做足了,等到孩子渴望我們講一些東西的時候,家長再把道理點出來。一定是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孩子才會主動說:“媽媽,那我該怎麼呢?”這個時候一個小道理過去,才有可能實現帶給孩子的一種引導能力。

“家長內心焦慮與浮躁,比孩子有學習問題更可怕”
孩子出現學習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導致孩子內心不安的幹擾源。也就是說,孩子內在基礎層面的支撐亂了,才是最可怕的事。家長必須擁有情緒自控的能力,孩子出現問題時,你先不要急躁,先平靜下來,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後再面對問題。

如何實現情緒的自我調控和管理,這是對家長提出的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澱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們家長的內心平靜下來,才能把教育者對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澱到內心裏面,沉澱為自己的一種狀態。如果沒有這一種過程,無法把它內化為自己的一種狀態,你讀任何教育理念都是無效的。因為不能內化和沉澱,你就無法擁有實施教育的資本,無法拿著教育專家的東西在自己家庭裏去實現。

“家庭教育的空間一定要留給孩子”
家庭教育要想做好,應該下功夫做的事在兩頭,一頭是父親,一頭是母親,中間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長都是在蜿蜒曲折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個空間要留給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長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長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敗,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著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錯誤的空間裏來了,這個空間是每個孩子自己獨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長參與到這個空間裏面盯著不放,拔不出來,不讓他管不行,不讓他管就沒有別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長說,你讓我放就不管了嗎?讓你放不是不管,讓你站到你的角色裏面。要對孩子的情緒做養護,而不是對孩子的行為層面的東西過多地參與。過多的參與等於我們不知不覺、兢兢業業在犯錯誤。
“家長的教育能量釋放出來,足以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

當一個人對學習失去熱情之後,再好的智商也談不上很好的發揮。有的家長說孩子表現不好,不好好學習。事實上,“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學”。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內視,《大學》裏講“正心、然後誠意”,正誰的心?正家長的心,然後再正孩子的心。

其實,氣質決定了孩子的學習差異,孩子的氣質就是父母的狀態慢慢內化給他們的一種氣質,就像我們的職業習慣一樣。如果一個家長的內心永遠是冷漠、浮躁的狀態,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樣彈回來了,孩子也一樣。父母的情緒孕育著孩子學習的情緒與氣質。

啟動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啟動家長和孩子內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情緒和情感的力量,要達到“熾”的程度。熾就是熱,熱到能夠燒烤孩子內心的程度。拿什麼去塑造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氣質,就是拿我們父母恰當的情。

今天很多孩子不是才能上的欠缺,而是情的不足,義的模糊。家長是孩子情和義最大的啟蒙者,如果你們這一塊的啟蒙力量失去了,對孩子才能上的表現肯定是一個遺憾。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歸和文化的守望與傳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術層面來折騰了,應該站到文化和哲學的空間去審視。

所有的父母都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家庭文化培養出來的孩子的氣質是不同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幟,教育做到最高點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說話孩子內心就被我們感化了,同時產生另外一種生命力。

家長自身對教育素質的修養和提升,僅僅是實現家庭教育功能的開始。孩子們內心的邏輯,和我們成人之間內心遵守的邏輯思維是不一樣的、是有沖突的。

但是他們的這種邏輯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們去開發、面對、指導。我們要反問的是:我們的教育儲備夠不夠,我們的家庭教育能量夠不夠,我們的教育修養夠不夠。

“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真正欠缺的是什麼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狀態,是父母的教育狀態。現在有很多母親的理性讓我覺得比較可怕,在談及孩子的時候,缺乏情感的基礎,缺乏情感的支撐。

母親的這種理性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是很可怕的。父親和教育是有距離的,有距離不可怕,但父親要表明在家庭教育這個空間裏的位置,要表達清楚在家裏對孩子的精神導向是什麼。

教育的最佳狀態在於一個“養”字。家庭教育重在養,而不在教。現在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問題歸納起來就是心力的不足,心裏面對學習熱情不足。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

如果一個孩子的心在家裏面得不到養護,得不到有效的滋養,天賦的聰明就沒有基礎;智商再高,沒有恰當的、相應的心態支撐,天賦很難發揮。我們先不講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養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適不適合養孩子,或者如何達到養孩子的狀態。

如何點燃孩子內心的學習熱情,點燃需要一定的溫度,需要一定的狀態才能點燃。如果家長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慮不安的,我們很難去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面對孩子不管出現任何狀態的時候,請記住,作為一名母親,保證自己情緒的平和,這是您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

(轉載)

7.3.15

貨不對辦



























" 我有俾你屌架! "
當純潔的觀眾聽到 trailer 蔡卓妍的一句
一定會覺得這戲好放又好戲
我入場前的確有點期望
我一向也覺得蔡卓妍做戲好過唱歌
多年前她有套 "妄想" 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對她一不自覺有一點先入為主
可惜自那套戲後已經鮮有深度的電影給她發揮
雷聲大雨點小
這次我覺得有點欠缺深度
阿SA的膽演出的確又一次令人另眼相看
可惜劇本硬件薄弱
令人有點眼高手低的感覺


推介度 : 
☆☆☆☆☆☆

5.3.15

沙漏


















小時候
為人子女者
總覺得父母為你做的
是理所當然
不斷的苛索
任性的時光也過得特別快
霎眼間 30 年過去
成家立室、生兒育女...
每個階段怱怱數十年的流去
以前想像不到父母的感受
慢慢地身同感受
和父母的緣份似是沙漏中的沙
每一天都減少
你不知道沙漏的另一邊還剩下有多少沙粒
到沒有時只有不知所措
原來我們需要從父母身上不斷的學習
學習付出、教導、忍耐、感恩和報答
生生不息
一代接一代
也希望一代勝一代
回首過去
原來還有這麼多恩情未報
父母期望報答的不是金錢珠寶
而是可以親眼看見兒女真正的長大
看見自己的血脈流傳下去

2.3.15

雖然我沒有深研佛法
但我明白了解貪、嗔、痴為佛道三根之中最大業力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老是埋怨別人
心腔填滿怨恨的人生
何來會快樂?
雷家一向陰盛陽衰
女多自然多吵鬧
家中的婆媳關係一向存在
自從老爸走後
磨心就轉移到我身上
十分煩人
媽子每逢見人就離不開阿麻的不對事情
不論親朋戚友都會高談闊論
近年已經變本加勵
因為一點小事也可以無證無據都可以誣捏他人
如果真有其事我也無話可說
無事生事就真的無名火起
但絕不會再火上澆油
作為子女的也不想長輩含怨念太重
明白事理不是老一輩的專利
在適當加以梳道
一個家的好壞
是視乎每個人的行為和心態
我只深信俗語一句話
" 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 "